九鼎能否重见天日

探索不解之谜 09:03

九鼎,是我国文明时代人口处的一块里程碑,它们已经遗失了2000多年。某一天能否突然破土而出呢?这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。

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,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。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,却没有一件比得过夏朝的九鼎。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“问鼎”,建立政权称为“定鼎”,就是因为三代以来,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。

九鼎能否重见天日

根据《左传》宣公三年(公元前606年)的记载,夏朝初年,令九州州牧贡铜,铸造九鼎,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,然后分别刻于鼎身。九鼎铸成后,陈列于宫门之外,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,以避凶就吉。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,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。九鼎一出世,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。其实,透过神话因素,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。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,再以九鼎象征九州,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,实现了天下一统。此后,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。夏亡之后,鼎迁于商, 商亡之后, 鼎迁于周。

九鼎能否重见天日

​春秋时期,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,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,而由楚国首先发难。公元前606年,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,路经洛邑,特意摆开阵势,显示武力。周定王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。楚庄王咄咄逼人,劈头就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。王孙满冷冷地说:“ 在德不在鼎!”接着义不紧不慢地回顾了九鼎转手的历史,进而指出:“周德虽衰,天命未改,鼎之轻重,未可问也。”(《左传》宣公三年)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,只好作罢。

九鼎能否重见天日

​到了战国后期,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。据《战国策.东周策》所载, 周显王时期,秦国兴兵临周,企图夺取九鼎。周求救于齐,迫使秦国退兵。但强秦岂肯善罢甘休,后来秦昭王终于灭掉了东周。至于九鼎的下落,只能从史籍记载中考证。

首先,《史记》中的说法就不统一。周秦二本纪都说秦昭王五十二年(前255年),在周赧王死后,终于“取九鼎入秦”。据此,九鼎当失于秦亡之后。但《封弹书》又说:“周德衰,宋之社亡,鼎乃沦设,伏而不见。”这表明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,与秦无关。后来,《汉书.郊祀志》也是兼收两说,但又说“周显王之四十二年(前327年),……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”。以后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(今江苏徐州)时,派上了上千人下泗水打捞,结果如同竹篮打水,未能如愿。这说明九鼎并未入秦,至少没有全部入秦。

九鼎能否重见天日

对于《史记》中的矛盾,唐时张守节曾设法弥补,他说:“周赧王十九年,秦昭王取九鼎,其一飞入泗水,余八人于秦中。”(《史记,秦本纪》正义)这样来,《史记》自相矛盾之处就不复存在了。但张说没有提供资料来源,而且将秦昭王取九鼎时间较《史记》本文提前41年。至于说一鼎飞入泗水,更是荒诞不经。

到了清朝,全祖望、沈钦韩等学者对上述说法公开表示怀疑并作了新的探索。王先谦在(仅书补注.郊戺志》中除引用全、此二家之说外,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,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:

一、 周人为防止大国觊觎,加上经济困难,采取了毁鼎铸钱的下策;对外则诡称丢失,不知去向。

二、史载秦灭周取鼎,为时人揣度之辞,并非事实。

三、秦人廖传九鼎沉人泗水,秦始皇也受到愚弄。

这些说法足以发人深思,但未必是定论。

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,也就只能与社稷共存亡,岂有因大国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?并且九鼎铸于夏初,器形不会太大,楚庄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说:“楚国折钩之缘,足以为九鼎。”(《史记.楚世家》)可见九鼎之“重”,只限于传统的神秘观念之中,而不是实物本身的价值。东周统治者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、自隳天命吗?

纵观古籍中有关记载,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说法不一,但并无鼎已被销毁的材料。因此,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考古工作的进展。九鼎如失于东周灭亡之前,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;如失于秦末,那么埋没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;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,那倒极有可能“沦没于泗水彭城下”,但与《汉书》记载的年代又相距甚远。如能将这些问题考辨清楚,对于寻找九鼎的下落,也许大有帮助。

九鼎作为王权象征的时代已过去了,但它作为我国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,却有不可磨灭的意义。相信九鼎一旦重见天日,必然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!

免责声明 : 本平台发布的此篇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