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金凡互联网产经记者 10:59

#清朝人物志#

没有最终的成功,也没有致命的失败,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。这种精神与信念,正是人类社会穿过一个个幽暗的时刻,最终迎来光明的保证。——丘吉尔

19世纪晚期,清朝历经了盛衰的最后一丝辉光,走向了末端。

我在动笔的一刹那想到,每个伟大王朝的没落,最后的王公、权臣的心里,恐怕都只有“向前走”(英语叫“Move on”)这么一个信念,无论明朝的崇祯,还是本文的主人公,中堂李鸿章,都是一样的。

历史记录下这个人蹒跚的步伐,佝偻的背影,以及他在洪流动荡中转身的瞬间。

李鸿章历史上评价很复杂,我无法为这个人说更多,只求说得更真实,对得起我自己的一份良心,普通中国人的治学良心。

外交痞子

“天津教案”是清朝外交历史的一个奇葩。

因为当时对天主教会本地传教的误解,以及儿童无故失踪,民众质疑教会,天津爆发大规模对教会的冲击,法国外交官及法籍神职人员均有死伤,酿成了重大的外交冲突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大清朝从康乾盛世的懵懂中恍恍惚惚醒来,曾国藩力压百官,与法国妥协。掀起冲突的民众有行刑有流放,天津知府、知县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。

曾国藩的疏离之策,先应付英、美、俄,然后单独与法国交涉。法国随后发生了普法战争,无暇注意东方事务,就接受了外交赔偿。

这个事件有三大衍生后果:

其一,清朝三大名臣的曾国藩,因为此事内外交困,内心灰心丧气,“外惭清议,内疚神明”,于一年后去世。

其二,法国装腔作势。

教案了结之后,同治派大臣崇厚作为专使,向法国道歉。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统梯也尔接见,回答说:“法国所要的,并非(中国人的)头颅,而是秩序的维持与条约的信守。”

这句话单看是没问题的,结合历史史实就不那么尚德。很多微博把法国人说得如何如何高尚,这个民族确实创造很多文化的奇迹,但政治上是欧洲虚伪的国度之一,远不如德国人光明磊落。

其三,清朝外交李鸿章时代开启。李鸿章的“痞子腔”在远东登场。

淮人的痞气对应的是耍小聪明、小手腕。

例如李鸿章代表清朝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登基仪式时候,各国皆奏国歌,唯独中国没有。李鸿章从轮椅上站起来,唱了一段家乡的庐剧,全场三千多宾客为之轰动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可有谁知道,74岁高龄出访的李鸿章,是带着棺材去俄国的。

诸如此类的小技巧很多,背后的精神力量也有闪光点。

李鸿章就是这样凭着残烛之躯,支撑着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落幕。

一声入曾门

李鸿章师承曾国藩,保荐人是他父亲,原刑部郎中李文安,为曾国藩的同年进士。台湾话叫同侪,算是很近的社交关系了。

李文安是个贪官,在任期大捞特捞。曾国藩自视清高,此人不入法眼。本来李鸿章也不得入曾门,但李鸿章和曾府管家对话,声音引起了曾国藩的兴趣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曾国藩系近代玄学大家,熟读《麻衣神相》,著有《冰鉴相人术》。他听得李声音清亮,后音浑厚,是大富大贵之人,同意收入门下。

洋务运动中坚

清朝中后期,洋务运动是一个改革清流。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首,地方以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张之洞、左宗棠为四大要员,在各自辖地分别开展“业务”。

李鸿章虽然治学不如曾国藩,办洋务运动可是比老师高明许多。先后设立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、开平煤矿、天津电报局、津榆铁路、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系列军用和民用工业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他还善用税制改革,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,扩充淮军势,建立了北洋舰队。

中国历史上,改革税制的名人,不论好坏,如宋朝王安石的青苗法、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、魏忠贤的花式税制,均挽救于一时,说到清朝就是李鸿章。

可以说此人才是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。

李鸿章的商业遗作后世均赫赫有名。江南制造局成为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,上海名城重工业的基础;轮船招商局,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,还形成了招商银行。2018年招行收入4795亿美元,利润1038亿美元,位列全球500强第213位。

左宗棠远征新疆,不仅自己不贪污,大军沿途还挖下“坎儿井”,平定了战乱,还惠及西北各族人民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你说这大清朝再烂,还是有几个铮铮铁骨的。

芝麻茶汤与“一品锅”

天津有个杨氏茶汤,老板杨巴擅长一手茶汤,外加芝麻,香味可人。

李中堂到天津巡查,当地官员为拍马屁,上了杨巴茶汤。李鸿章接过茶杯,脸色大变,重重将茶杯摔在地上。

众人面面相觑。

杨巴恳请李鸿章,说:“小人不知道李中堂不喜欢碾碎的芝麻末,求中堂宽宏大量。”李鸿章得到台阶可下,转怒为喜,赏赐了100两白银。

这是一段口才的佳话,曾经刊登于《演讲与口才》。

本人善写美食,还有一道徽菜也与李鸿章有关。

话说李鸿章从俄国参加完尼古拉二世的典礼回来,顺道去了美国访问。很多天吃西餐,不习惯,李中堂吃徽菜,也招待美国宾客。结果徽菜大受欢迎,洋人吃了不想走了,菜都吃完了。

手下报给李。李鸿章想了个办法:将残羹冷炙拿下去,放在一口锅里,加热后再端上席。洋人吃了连连称好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这道徽菜由此得名:一品锅,也叫“李中堂杂烩”,英语叫Hotchpotch,据说是李中堂所译。

北洋水师

北洋水师系李鸿章一手所创,他政治上的心血半数押在这支近代海军上。

北洋水师早期也确实不负众望,迅速成为远东地区数一数二的海军力量,指挥官均有海外学习经验,如丁汝昌、邓世昌、刘步蟾等人,一时将星云集。

甲午海战为何北洋水师会迅速覆灭?难道中日舰队有巨大差距?

我个人分析有几个原因:

其一,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复颐和园,只顾自己享乐,绝对是个主因。

《申报》社论评述晚清的官场时说:“今日之执政者,其心思惟欲保全现在之禄位而已,或者欲超越现在之禄位而已,其外,固一无用心者也。”

日本人副岛种臣说:“谓中国海军之可虑,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。盖中国之积习,往往有可行之法,而绝无行法之人;有绝妙之言,而绝无践言之事。”

其二,中国海军虽然勇猛,已受大烟侵袭,从将官到水手精神萎靡不堪,强军口号只是强弩之末。

其三,中日舰队战法各有特色。北洋水师为德国进口重舰,船坚炮利,吨位重,速度一般;日本舰船以小快见长,火炮一般,以狼群战术分割对方重型旗舰而战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两种战法比较,各有所长,应该平手才对。当时中国舰船供应链腐败,炮弹火药被偷梁换柱,变成黄沙!北洋官兵虽浴血奋战,终告不敌。

回顾这段历史,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,最大的失败是民族精神的涣散。

我们要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奋起精神,全国动员与俄罗斯决战,战胜俄国海军。

实是康党

李鸿章表面上反对戊戌变法,暗中一直保护变法者,用自己老练的政治智慧帮助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突破禁区,深入变革核心。

“变法派”与“守旧派”的纷争,往往请李中堂居中。李鸿章或左或右,令保守派无法抓住他的实据,暗中恼恨不已。

戊戌变法失败以后,保守派继续追杀。有人给慈禧递上折子,指认李鸿章是“康党”。慈禧不怀好意地把折子展示给后者。

此时李鸿章一生最大的热血演讲上演:

他从容说道:“若旧法能强国,吾国早已强矣,何待今日?即变法则为康党,臣罪无可逃,臣实是康党。”

“实是康党”,不避不让,坦然面对。

慈禧心中内疚,羞愧而退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李鸿章施展智慧,保全了自身。

还有一个细节,证明李不是昧良心的政客。

戊戌六君子的名单本来有七人,还有一人,礼部右侍郎许致靖,保荐过很多维新人士,也在名单上。

许是李鸿章的同年进士,两人私交甚密。李鸿章设计,请动御前红人荣禄想法搭救。荣禄碍于面子,在慈禧跟前只得编造理由,说许是个书呆子,事变前也没见过光绪。慈禧这才放过他。

许致靖后改名许仅叟,表示不忘其他死难者,可见也是个硬骨头。

马关条约

说起这个条约那真是故事多了,几乎都跟李鸿章有关。

签约前,日本全国上下一片欢腾,喜气洋溢。首相伊藤博文老谋深算,还是很重视李鸿章的,视其为“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”。

孰料,李鸿章刚到日本,就被浪人(一说是狂热分子)小山六之助行刺,子弹射中,血流满面。世界舆论顿时偏向清王朝,谴责日本野心勃勃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伊藤博文顶住压力,依然想吃下中国这口肥肉。没想到李鸿章也在暗中做局,明文密码已被日方破译,貌似无解,暗中挑拨德国特使进逼日本瞄上的中国殖民领土,左右捭阖。

伊藤博文也是高手,审时度势,一看无法决胜,便与李鸿章妥协收场。

李鸿章以个人牺牲,让清王朝少付出一万两白银,山东半岛也从日寇手中脱身。

清朝最后的裱糊匠人,外交弱国的无奈策略。

亲爱的国人们,一定要记得啊,弱国无外交啊!!

吐血签辛丑

《马关条约》丧权辱国,《辛丑条约》更加丧权辱国。签字代表都是李鸿章。

这样李就被钉上了历史的羞辱柱,是卖国贼的典型。

理性的人要管理好情绪:条约签署固然是羞耻的,签字代表不一定是主导签约的势力——在重大历史选择前,很多人只是一个橡皮图章。对一个橡皮图章发火,不如冷静细究背后的原因。不要放走坏人,不要错杀好人。

我再举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史实:

五四运动的起源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,民众气愤,火烧了“大汉奸”曹汝霖的赵家楼,着实出了一口恶气。当时第一个点火的优秀青年叫梅思平。

历史是很公平的,牢骚太盛防肠断,风物长宜放眼量。

多年过去后,到了日本侵华时期,人的根性就展现出来了。大律师出身、社会精英阶层的曹汝霖主持慈善性质的北平中央医院,出钱出力,面对日本人百般利诱,誓死不做日伪政权官员,不做狗汉奸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那个梅思平,却堕落为一个大汉奸,出任过汪伪政权的组织部长、内政部长、浙江省长等要职。事实可查,没人可以乱泼脏水。

回过头来说签约《辛丑条约》。

其实是恭亲王奕䜣和李鸿章一起去的。原来是奕䜣签字。

奕䜣毕竟年轻一些,知道一旦落笔就是巨大的政治恶名,稍有犹豫。李鸿章看出奕䜣的顾忌,主动接过签字笔,说:“恭亲王还年轻,今后路还长。这道关,就让老朽来吧。”落笔签字。

回程路上,李鸿章开始吐血。

没过多久,李鸿章去世,得年79岁。

挽联

李鸿章去世,标志着晚清最后一位名臣能吏离去,全社会震动。

从挽联的作者和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揣测当时对李鸿章的评价,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平实记叙,要盖棺定论了。

变法派代表梁启超送挽联:太息斯人去,萧条徐泗空,莽莽长淮,起陆龙蛇仍在否;回首山河非,只有夕阳好,哀哀浩劫,归辽神鹤竟何之?

哀叹清朝如夕阳西下,淮军失去精神领袖。

西学名人、《天演论》作者严复挽联:使当时尽用其谋,知成效必不止此;设晚节无以自是,则士论又当何如?

上联总结李氏的洋务运动,应该再加以深化;下联替李氏辩解——若遇到这般困局,你该如何解决?别瞅着李鸿章笑话,自己说话不腰痛。

还有一位清朝与民国之间的风云人物,袁世凯,挽联也很霸气:公真旷代伟人,旋乾转坤,岂止勋名追郭令;我是再传弟子,感恩知已,愿宏志业继萧规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以“再传弟子”自居,俨然崭露头角之意。下联引得一片侧目,野心昭然若揭。清朝能克制袁世凯的人,只剩下荣禄。

写在最后

李鸿章政治能力老练,手腕圆滑,善于在政局中左右逢源,自己不倒,堪称清朝的政治高手。

他精通政商,治学一般,后世也没有很多文章流传。


风卷残烛:晚清名人李鸿章的十二个瞬间(霸道雄文)


但是他的后人,确实是文学的大家。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与张佩纶结婚,亲孙女就是张爱玲。张爱玲的文学地位我们就不多说了,《沉香屑》、《第一炉香》都是佳作。

最后用余秋雨先生的观点结束全文。

“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,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,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,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。”

中华百年弱国历史,受尽欺凌,我辈当自强,再祈强国富民之盛世!

免责声明 : 本平台发布的此篇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