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青:一生两次临危受命,戴面具抛铜钱,力挽狂澜,终成一代名将

眼观世界 23:19

北宋仁宗时期,山西汾州西河有一个16岁的青年人叫狄青,因为他兄长与人斗殴被告上官府,最终狄青替他的兄长顶罪,被抓到开封,发配军中效命。由于狄青精通骑射,又经过几年的奋战,按军功被封为散置。正好当时西夏的李元昊叛变了,而边关的将领又连连打了败仗,士气大衰,朝廷这边又没有人能接手这个烂摊子,推来推去,最终就落在了狄青这个不大不小的官的头上。狄青临走之前又被朝廷加封为三班差使、殿侍兼延州指使,这样不会显得朝廷无人可用,才让他去的。

狄青:一生两次临危受命,戴面具抛铜钱,力挽狂澜,终成一代名将

狄青到了边疆后,先是整饬军队,严肃军纪,对于有功的必定奖赏赏,有错的必定惩罚,树立起他的威信。然后再带领军队去跟西夏交战,而且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,带着铜面具,披头散发,气势唬人,士兵看见自家将领勇不可挡地冲在最前面,也就无人肯退,人人搏命,士气顿时大涨,最终击退敌军。在四年宋夏战争中,狄青前后共打了二十五场,战绩很多,如攻陷金汤城,夺取宥州,毁掉西夏粮草数万石,建桥子谷城、招安、丰林等险要城池,稳定了宋朝对西夏作战的局势,逼迫国小力危的西夏向宋朝投降臣服,狄青因此被加官进爵,升为枢密副使。

狄青:一生两次临危受命,戴面具抛铜钱,力挽狂澜,终成一代名将

后来,南方的侬智高发动叛乱,在两广地区为所欲为,自称仁惠皇帝。当地官军打不过他,朝廷几次派兵讨伐又都大败而归,举国震动,于是请求朝廷向交趾等国借兵围剿侬智高。狄青听到消息后大怒,剿灭内部叛乱竟然要向那些小国借兵,真是让人笑话,于是主动向朝廷请战,后获得准许。狄青抵达广西后发现当时南方的人崇拜鬼神,于是想到了一个计谋。在他率军赶到桂林时,当着全军的面拿出一百枚铜钱说:“此次征讨胜负未知,在此求鬼神指点迷津,现在我抛出这一百枚铜钱,如果全部正面朝上,那么此次作战一定会胜利,反之,则败。”说罢就抛出了那一百枚铜钱, 把当时其他的人给吓着了,试想随机抛出一百枚铜钱,要让它全部正面朝上,这概率得多小。要是有一枚反面朝上,那对于本就低迷的士气是雪上加霜。结果一百枚铜钱全部是正面朝上,随行的人和士兵看到后都认为此战必定胜利,士气大振。此时狄青让人取来钉子,把一百枚铜钱钉在地上,再盖上布,准备胜利归来的时候再揭开。

狄青:一生两次临危受命,戴面具抛铜钱,力挽狂澜,终成一代名将

在大军越过昆仑关后,先是上元夜突袭,后又设计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,侬智高大败而逃,狄青又率大军追击五十多里,将其斩杀殆尽,侬智高不知所终,后查出侬智高逃入大理国,最终死在那。狄青平定两广地区的叛乱后,回到桂林钉铜钱的地方,将铜钱取出来给众将观看,众将这才发现,那一百枚铜钱是特制的,只有正面没有反面。无论怎么抛,结果都是全部为正面。后来,狄青的这个计谋被收入《三十六计》中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,作为经典战例。

狄青回到开封后,转为枢密正使,达到了宋朝武将的巅峰,军队的一把手。但是狄青在担任枢密使后,虽然忠心耿耿,受到的只有文臣的口诛笔伐和皇帝的猜忌,四年后,被贬为陈州知州,几个月后,忧郁而死,宋朝在武力上从此开始衰落。到了宋神宗时期,宋神宗想要重扬国威却苦于无人可用,于是开始怀念起狄青,派人到狄青家中祭祀,并且把他的画像放到宫中纪念。

免责声明 : 本平台发布的此篇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