喝水也有讲究 七类老人不宜多喝

重庆晚报 21:56

进入三伏天,走几步路就已衣衫尽湿,甚至有的人还因脱水导致中暑,所以,很多人都经常提醒亲友“注意多补水”。水确实是好东西,但不是喝得越多越好,尤其对一些老年人而言,喝水要掌握好分寸。记者采访相关专家,为大家详细解析老年人的补水之道。

饮水,老少有别

生命一刻都离不开水。我们吃的食物,需要溶解在消化液中才能被身体吸收;吸收的营养成分需要溶解在血液中才能被运送到大脑、心脏、肝脏等脏器。我们思考问题、心脏跳动、坐卧行走等需要的能量,均需要在体液中代谢产生。而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又需要溶解在水中通过尿液排出体外……所以,我们时常鼓励大家每天一定要喝够水。

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马冠生介绍,身体内的水,一部分是喝进去的,还有的是吃进去的,以及机体代谢产生的。我们喝的白开水、各种液体饮料如矿泉水、茶水等是水分主要来源之一。饮食中的汤类食品也是重要来源。因此,推荐饮水量是在保持均衡饮食前提下,每天额外喝1.5~1.7升的水。

“虽然每日人体所需水量基本都差不多,但老年人在饮水方面却有一些特殊要求。”北京老年医院消化科主任、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委员付万发说。第一,适当多一点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,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减退,还可能伴随认知能力的轻中度损伤,身体对缺水的感知能力减弱,口渴感较迟钝,老年人容易喝水不足,所以老年人需要比自己感觉的要多喝一点;第二,不能大量喝、太快喝、太凉喝。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饮用冰水,会对身体肠胃、心脏产生刺激。年轻人身体耐受力好,但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,代谢调节能力较差,容易造成人体电解质紊乱,引发头痛、水肿、血压升高等不适,对一些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,危害更大。

七种情况控制饮水量

付万发介绍,以上是针对健康老年人说的,而以下七类老年人一定要控制饮水量,喝得过多会加重病情,甚至危及生命。

1.患高血压的老年人。血管如同水管,水多,水管压力就高。如果一次性大量饮水或喝水过多,血液中水分增多,就会像水管一样,迫使血压升高。

2.患冠心病、心衰等心脏疾病的老年人。心脏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泵,功能减退后,就不能负荷大量血液的运转。喝水过多,心脏就不得不加大输送血液的力度和速度,有可能会引起胸闷等不适症状。

3.患急慢性肾炎、肾衰竭、尿毒症等肾脏疾病的老年人。肾脏是完成体液代谢的重要器官,它可以过滤出好的成分留在体内,过滤出坏的成分,使其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。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,喝水过多会加重体内钠和水潴留,

导致身体水肿,而体内蛋白质经尿液大量流失,降低了血液渗透压,会使水肿更严重。

4.患肝硬化、肝癌、肝衰竭等肝脏疾病的老年人。

5.患严重胃肠道疾病的老年人。

6.患急性胰腺炎的老年人。

7.患急性胆囊炎的老年人。

针对以上七类老人,病情较严重的,应及时就诊,通过医生、护士来辅助控制饮水量;在家中休养的老年人,如果存在症状和水肿加重、血压明显增高等情况,饮水量要在1.5~1.7升的基础上,适当减少300毫升左右;如果饮水量已降到很低,病情仍在加重,或控制了病情但身体已极度缺水的老年人,应及时就医。

老年人的喝水之道

除了一些特殊情况,鉴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复杂性,专家还总结了以下四个喝水之道:

白开水最好。经过高温煮沸后的水,安全卫生且不含能量,不会对糖尿病、超重等慢性病造成进一步风险。

喝水要勤。老年人喝水要平均分配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,少量多次。每次200毫升左右,一天6~8杯水。

夏多冬少。夏季温度高,出汗多,补水应增多;冬季活动较少,身体代谢慢,补水可减少。增减幅度以200~300毫升为宜。

早起睡前喝水不是定律。老年人习惯早晨起床后空腹喝杯温水,睡前喝杯水,有助于补充水分,降低血液黏稠度。但消化功能较差或经常胃胀的老年人,早饭前喝水易稀释胃酸,不利于消化,建议在两餐之间喝水。患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,要避免睡前饮水,否则夜间上厕所次数会增加,影响睡眠。

据生命时报

免责声明 : 本平台发布的此篇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